第二十七章:大殿点兵(1/ 2)
皇城大殿,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皇坐上的人更是雄才伟略,天下少有。叶清歌与赵匡义、符烈同站在众多权臣大将的末尾,位于大殿左下角处。
龙座上的柴荣向宰相王溥问道:“王仆射,你参知枢密院事,我朝现时军力如何,你且一一报于我与诸爱卿听来。”
王溥领命报道:“自圣上御驾亲征打败南唐后,至今又是三年,这三年间武义军、淮南道、归德军、天平军四部和禁军一共又新增步卒五万,骑兵两万,加起之前的一十五万步兵,和七万铁骑,总共二十九万将士。”
柴荣点头,又问门下侍郎李谷:“李卿家你乃行营前军都部署,军资一事最为熟悉,你且一并说来。”
李谷领命道:“这三年来,圣上治国有方,百姓旱涝保收,税收颇丰。各路藩镇大仓加上太仓,存粮近百万担,箭矢六百万支、战马十万匹、大小战舰三千余艘。”
柴荣再问左仆射范质道:“范爱卿,乃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你且说说,如今其他诸国的情况。”
范质闻言道:“近两年来黄河泛滥成灾,北汉年年颗粒无收,军民忍饥挨饿,国力大为衰退;契丹穆宗皇帝耶律璟,昏庸无道,嗜酒如命,荒废朝纲,被契丹百姓称为睡王,皇室一族内乱不断导致军心涣散,其实力早已大不如前;而后蜀一国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其主刘昶羸弱无能,高平一战后对我朝一直俯首称臣;三年前南唐国被我国夺取大片江山,如今偏安一隅,也是气焰大消。”
柴荣听完不喜不忧,面色深沉,向大殿之下一干臣子问道:“你们可有听清?”
众人纷纷俯首称有。柴荣颜容一敛问道:“那诸位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众人闻言暗忖:“圣上勤政,凡事****,对兵将数量、军资情况、敌国现况哪有不知之理?今日故意询问,莫非是要说给自己听的?”一时君心难测,人人埋首不语。
柴荣见人人不语,怒道:“难道就没有人愿说出心中所想?”他星眉一扫,环视朝堂后,冲张永德点道:“永德你说”
张永德乃殿前都点检又是柴荣妹夫,跟随其多年,柴荣心思大多知晓,他探寻道:“圣上莫非是想再次兴兵?”
柴荣颔首笑道:“不错,朕欲兴兵。”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闻言接口道:“如今北汉、契丹内部混乱,无力他顾,圣上莫非是想要乘机再次渡江,讨伐南唐?”
柴荣摇头道:“南唐龟缩江南,偏安天险,朕不欲伐他。”
李重进一猜不中,又问道:“高平一战,蜀国被我军大败,难道圣上是要借此神威,再次出击,一举平定西川?”
柴荣还是摇头:“蜀帝刘昶无能,非我之敌也。”
李重进左思右想不得其要,却听一旁赵匡胤道:“圣上是想舍易求难,北伐契丹?”
柴荣闻言赞许道:“还是赵都虞最懂我心。”赵匡胤从柴荣还是镇宁军节度使之时便跟随左右。之前乃被其任为殿前都虞候,后升作殿前都指挥使,柴荣一时叫惯,故未改口。
宰相王薄闻言心中一惊,躬身上前道:“圣上英明,应当知晓,契丹、北汉早接联盟,攻伐一体,同舟共济。北汉虽灾患连连,但全军上下,厉兵秣马,不曾松懈,作战能力不容小觑;契丹国,虽内乱不断,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受到侵略,凝结一气,也甚难轻取。且两国若连成一气前后夹击,我军更会腹背受敌,虽然如今我朝,军力充沛,贸然北伐,也属不智啊。”
赵匡胤也进言道:“如今南方诸镇,已不堪一击,皇上为何不一举吞并?而要去和北方契丹决一死战。”
“正是因为南方诸国不堪一击,所以朕才要兴兵北伐。”柴荣两眼精光大涨,一代雄主的消瘦面颊上尽显英明神武。
“北汉灾患连连,兵饿马饥;契丹皇帝昏庸,内乱不停;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如此时去收复南方诸镇,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到时候就算统一南方,北方的局面也早已不再是现在的样子,再要想伐取,谈何容易?反而我军此时乘契丹、北汉天灾人祸之时机起兵歼之,收复我华夏失地--------幽云十六州。如此,再携此声威南下,南唐、后蜀诸国还不望风而降?”柴荣如此说着,眼跳殿外碧空,似是看见了自己勾画中的大周的未来。
殿下众臣们,无不暗自惭愧,他们或能领兵一方,攻城拔寨;或能整治水利,修文弄史;却无一人能有眼前这位清瘦男子一般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身为人臣,他们庆幸自己可以跟随这样的一位主公。
“朕从登基的第一天,便为自己划定下了三个难题。”柴荣见一众大臣被他的锋芒所摄,皆不言不语,他语气略微和缓继续说道: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平定自唐末以来众多藩镇。从众驹争槽、高平之战、紫金山之战后个藩镇实力减不堪一击,所以第一个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长远的强大朝廷,现在天下未平暂且不提。”
“第三个问便是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北方契丹,占我华夏,虎视中原,朕寝食难安,如今强敌势弱,出兵北伐定能一举拿下。”
柴荣说出平生的宏图伟愿,心中格外酣畅,放眼一众权臣,见没人再有异议,便朗声令道:“武义节度使孙行友听令”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