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末战图 > 第一百四十五章 虚则实之

第一百四十五章 虚则实之(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主公,袁敬初已经开始撤离宋城,而且朱全忠还抽调了兵马前去接应。”向杰原本在宋城附近驻扎的,结果在薛洋赶到谷熟城下的时候,他以匆匆前来汇合,还带来了最新的消息。

袁袭和李振相视而笑,随即道:“主公,看样子朱全忠已经开始采取动作了,只不过他对我军这么放心啊,直接放空宋城,难不成真以为我淮南军会帮他牵制住后路不成?”

“他这是笃定我军北上不会坐视局势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转变,所以才会将后路全部交给我淮南军。”薛洋摇了摇头道:“不过这样也好,少了别人的掣肘,至少在谷熟方向,我军可以自由把控战局,不受限制。”

“我不担心我军目前的处境,只是主公,我和兴绪都各自盘算过,就算是按照目前朱全忠全面放空宋州,然后集中起所有能集中的兵力,他能打赢黄浩的虎狼军的成算还不足五成。如果中间稍有差池,可能就要全军覆没。除非他真的愿意看着李克用和王重荣入境,然后跟着他们两位后面,将中原之地的控制权彻底让出去。”

“王重荣未必对中原之地有什么兴趣,他远在河中,夹在中原和关中之间,东面还有李克用这么庞大的势力威慑,北部尚有党项等边疆部族在。只有李克用如今势力正值鼎盛之时,若是让他执中原牛耳的话,那朱全忠才真的没有一丝一毫崛起的机会。”袁袭皱眉道:“只是形势如此,就算是朱全忠不想赌,只怕也未必能如他所愿。”

“你们怎么把朱全忠的状况说的这么差?”向杰在旁边道:“十三司在襄邑传来的消息说,他可是已经在大营外面构筑了好几道防线,全军大张旗鼓,还一度发起了好几次反击,杨希古没有预料到,被狠狠打了几次之后,这几日原本的攻势都逐渐变缓了。”

“朱全忠动了。”薛洋白了一眼向杰,笑道:“这么大的消息你如何不早说?”

“主公,既然朱全忠在襄邑铁了心要摆虚则实之的把戏,那我们就配合他一下。”袁袭拍手笑道。

“看样子这一次朱全忠真的是准备掏老本了。”薛洋跟着一笑道:“既然如此,就给他一点助力,让陆明立即进攻谷熟县城,把声势造大一点。”

淮南军这边紧紧是根据十三司的两条情报就迅速定下了攻击谷熟的策略,而朱全忠的宣武军那边也在杨希古和尚让两人面前摆出了一个迷魂阵,伴随着袁敬初手中的最后一支兵马和朱全忠派过来接应的精锐汇合之后,依靠着从宋城撤离的大批百姓和后勤辎重的掩护,悄无声息之间从尚让的眼前消失,然后悄然转道,从宁陵北上考城,从曹州南部边界进入雍丘隐蔽。

而为了继续吸引杨希古的视线,掩盖宣武军主力转移,朱全忠亲自留守襄邑大营,甚至亲自出现在杨希古的视线之内,牢牢的将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在襄邑附近。

这一番布置除了事先就有所预料和针对性侦查的淮南军和向杰的十三司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无从察觉。而且朱全忠为了掩盖自己大军转移的迹象,在袁敬初这返回的一路上,动用了自己一直以来都未曾出现在世人眼前的秘密部队,清一色由袁家等宋州豪门私兵组成的新军换上了宣武军的军服,沿途和尚让派来拦截和试探的部队连续血战三次。其中最凶险的一次,袁敬初指挥的这支兵马以三千之数硬抗尚让手下悍将张言的连续攻击,双方杀得血流成河。战后这三千兵马近乎全员战死,但是却硬生生的啥的张言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再对袁敬初进行攻击。

而如此硬拼和惨烈的代价,甚至连带着护送的百姓和后勤辎重都损失惨重的情况之下,也成功瞒过了尚让的耳目。再确定宣武军兵马护送后勤辎重和百姓和主力汇合之后,放下了心的杨希古甚至一改之前每天进行的攻击,慢悠悠的派兵包围住了宣武军在襄邑的大营,然后安心等待黄皓的虎狼军抵达。

“主公,袁家私兵接替宣武军和尚让派出去的张言两万大军从宋城一路厮杀到襄邑,成功瞒过了尚让。”在向杰的亲自指挥之下,宋州境内的十三司眼线几乎是亲眼沿途观摩了这场截击战的经过。所以当向杰汇总了所有的消息前来汇报的时候,脸上尚且有些不相信。

“这就是中原这些大家族的可怕,区区几大豪门的私兵汇合在一起,加上有一个出色的指挥将领,就足以支撑起一路诸侯。”李振感慨了一声之后道:“这应该是朱全忠在宋州不惜代价拉拢袁家的原因所在。袁家私兵当年应该是参加过围剿黄巢的大战,在当初黄巢经过郓城的时候,阻击过他们。有了实战的历练加上这些年充足的钱粮供应,有此战力倒也不稀奇。而且中原大战历来都持续不断,那些战场之上被打散的散兵游勇也被这些他们陆续收入旗下。”

“现在是乱世,这些大家族存在了数百年,甚至有些还有千年历史,他们自然是知道在乱世,兵权比什么都重要。”薛洋点了点头道:“不过这些都交给朱全忠去头疼吧,我们去城外看看,陆明有没有准备好攻城。”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大明1805诸天大明联盟北宋大法官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我岳父是李世民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女帝:你竟然想当我相父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干宋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
返回顶部